12月12日消息,南方都市報的一篇名為《恐怖!南都記者700元就買到同事行蹤包括乘機開房上網吧等11項記錄》被刷屏了。只要七百元即可購買到某個人的大量隱私信息,其實一點也不是危言聳聽。如今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已是常態(tài),短信詐騙份子購買這些數據,商家同樣會購買用戶數據。當然被泄露隱私信息的用戶成為受害者,不僅會被各類營銷電話騷擾,還有可能會威脅到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老百姓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
普通消費者不論在打折商場,還是通過線上購物,都會泄露個人隱私信息,包括:真實姓名、身份證號、家庭住址等。而不少消費者貪圖小便宜不經意間就上當了,將個人信息交了無良的商家。在互聯網平臺上這種現象更是泛濫,一張小快遞單就暴露出用戶的很多信息。由于快遞公司監(jiān)管不嚴,快遞單上的信息就會被快遞員變賣,進而從中獲利。不僅如此,商家和網站平臺有各種套路騙取潛在用戶的個人信息。
商家之間的互相交換和買賣
商家為了推廣自己的服務和產品,首先需要海量的用戶信息,最好是潛在顧客的個人信息,諸如電話號碼、微信號碼等。所以會通過各種手段收集、購買,甚至是與其他相關的商家進行數據互換。這樣就能快速得到大量的用戶數據,然后再開展電話營銷、微信營銷等營銷方式。大數據時代來臨,對于商家來說確實有益,但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,卻應該更加小心謹慎,隱私信息很容易被商家互相買賣。不要貪圖小便宜隨便填寫一些所謂的問卷調查。
如何保護個人用戶隱私信息
隱私信息被頻繁泄露和買賣,歸根結底是商家和平臺不負責任,也缺乏完善的監(jiān)督機制。所以商家、單位可以隨意買賣用戶信息,如果要保護個人數據,那就必須建立監(jiān)督平臺,并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。泄露個人信息屬于違法行為,這些數據應該只有少數人可以操作。所以泄露信息就是這部分人的責任,另外建立消費者投訴平臺,負責處理消費者投訴,主要針對的是那些不良商家,營銷過度會給消費者帶來困擾。
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危害很大,但長期以來卻難以遏制,商家為了銷售產品,騙子則利用這些信息實施詐騙。對于商家收集用戶信息的尺度難以把控,普通消費者也普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。文章來源:北京京典高考美術培訓 原創(chuàng) 轉載保留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
